400多篇公益报道的背后
2022-06-07 11:01:25 来源: 驻马店网
关注河南热线

记者 高琳琳

与患者家属沟通、采访、选题、撰稿、筹款……自2018年到现在,每天的工作都是如此。朱久阳,一位80后,上蔡县人,供职于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。从事媒体行业近10年,如今是一名资深公益记者,通过400多篇公益报道,他筹款近千万元救助了400多个家庭。

“天堂”文件夹里藏着心痛

有人说,公益就是微小的能量不断积聚,就长成了一棵大树,就成了一阵暖人的春风,就有了战胜困苦的强大力量。

将记忆的指针拨回到2018年,那是朱久阳第一次接触公益新闻,画面中稚嫩的脸庞布满泪水,文字里透出苦闷和无奈……一篇图文,让作为记者也同为父亲的他感触很深。带着这份“触动”,他开始试着关注、了解这个群体。

走访大病群体、查阅病理病种、对接公益组织、掌握救助流程,随着一篇篇公益报道的发出,他将一个个困境家庭的故事用视频新闻的方式推给受众,由此,也开始了他的公益之路。

朱久阳工作的电脑文件夹里,有个文件命名叫“天堂”。这里,沉寂着近二十个孩子过早凋零的童年。

“每隔一段时间,都会有患儿因病情加重而早早离世,心痛也觉得惋惜!”而这些还没来得及发出的报道,朱久阳平时很少再去打开。

平日里,遇到周末或者假期有紧急采访,家里人说得更多的是:“去吧,能帮一点是一点,他们不容易!”朱久阳称,家人平时也会询问新闻报道中患儿的近况和后续,有时候刷到新闻也会捐款。

为400个家庭筹款近千万元

“一位困境中的母亲,在凑钱准备来郑给孩子求医时,将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卖了360元,半年时间里只吃了一次肉,还是清明节祭祖时用的一块祭肉。为了省钱,平时母亲在医院餐厅做勤杂工,收集别人剩下的肉给女儿吃,而自己只吃开水泡青菜。当患病的女儿得知真相后,母女相拥嚎啕大哭。”这件事是朱久阳心里的痛。

患儿家属白天忙着陪护照顾孩子,而朱久阳特意将采访时间推迟到晚上。深夜,电话的那头常常是苦闷夹杂着声声呜咽,他成了患者家属最信赖的倾听者。作为倾听者,他也从中找寻报道的切入口,近4年来,为400个家庭筹款近千万元。

“现实中真的有一夜白头,你很难想象家属花费300万元只为给孩子续命……”公益报道中,朱久阳看到更多的是绝境中的家属在逆境之下呈现的生命韧性、对未来的渴望、母爱的光辉,还有那发自本心的善意善良。

“人性最美的一面,应该被记录、呈现、传递!媒体有时候是可以阶段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,也希望很多年后,被帮助过的人可以把善意继续传递下去,爆发出温和且绵长的正向能量。”朱久阳说。

为家乡群众日夜奔波

朱久阳平时专注于少年儿童大病救助公益报道。有时候遇到家乡人求助,他即紧张又心痛,恨不得马上就能帮助到对方。其间,他累计报道多名驻马店籍血液病、肿瘤、烧伤等重症患者,帮助他们进行网络募捐超过百万元,帮助他们走出病痛,重拾信心,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。“最怕的就是新闻稿件还未发出,患儿却因病重过早离世。”谈及职业,他感慨道。

有一次遇到一位确山的退伍军人被高压电烧伤,朱久阳和天中晚报记者商议后开始和患者家属联系,采访、写稿……经过他的努力,该患者得到多方面几十万元的救助。事后患者的姐姐给记者打来电话说,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,弟弟早已离开人世了。

朱久阳采访患病儿童。

“当看到孩子康复后,家属从困境中得以纾解后的那种释然和轻松,我想这也是公益新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”朱久阳说,公益就像寒冬里的一道光,它能为跌落谷底的人带来温暖,给予他们希望与力量,给他们重新面对生活的底气和信心。”

关于未来,朱久阳讲到基于大病救助,还有可能尝试拓展助学、助困、环保等领域,同时,结合目前各个短视频平台的属性,在内容上探索求新,为公益的传播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。同时也会更加珍视“公益人”的身份标签,替不言者发声,为困境中的群体提供帮扶,帮大病患者重回正常的生活轨迹。

(感谢大象新闻记者赵俊鸽、夏雨、崔瑞渊提供相关素材)

    独家